-
2800+
全球覆盖节点
-
0.01s
平均响应时间
-
70+
覆盖国家
-
130T
输出带宽
在云计算的世界里,地址就像家里的门牌,决定了你能否顺利给外界送去信号和数据。谷歌云平台(GCP)把地址分成公网地址和私有地址两大类,还把它们分成动态的、静态的、区域级别和全局级别。本文带你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梳理这些地址的关系,以及如何查看、申请、绑定和管理它们,确保你的云端实例、服务和应用能够稳定、可控地对外暴露或私享内网。是的,地址会变,但你可以把它变成稳定的后勤基地。
公网地址与私有地址并非只有“有/没有”的二元。公网地址是可在互联网直接访问的入口,通常用于前端服务、API 网关、负载均衡的前端节点等。私有地址则在你的 VPC 内部流转,适合数据库、缓存、消息队列等不对外暴露的组件。谷歌云把这两种地址结合到虚拟私有云(VPC)网络中,并提供多种方案来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你可以让某个 VM 拥有一个固定的外部 IP,让它对外稳定可达;也可以让它只有内部地址,在同一区域内的服务之间互相通信,外部不可直连。
要理解地址的“静态”与“动态”,先从“可分配性”说起。动态外部 IP,通常在你创建 VM 时自动分配,实例停止或重启后可能变动;静态外部 IP,则是你主动预留的地址,直到你手动释放或者转移到其他资源。静态地址特别适合面向公众的服务、DNS 记录的 A 记录,以及需要对外持续报到的端点。动态地址则更像一次性临时交通卡,便宜但不稳定。理解这点,可以让你在设计架构时先决定好端点的外部可达性策略。
如何在 Google Cloud Console 中获取并绑定外部静态 IP?第一步进入 Google Cloud Console,选择“VPC 网络”或“网络服务—VPC 网络”,再进入“外部地址(External addresses)”。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当前已经分配的地址,或点击“分配静态地址(Reserve static address)”来创建一个新的全局或区域性静态外部 IP。选择地址名称、地域(Region)或全局(Global)取决于你要服务的场景:全局地址常用于全球负载均衡前端,区域地址则更常见于单一区域内的服务。
如果你偏好命令行,gcloud CLI 也能帮你完成同样的事。为一个区域外部静态 IP,命令大致如下:gcloud compute addresses create MY_STATIC_IP --region us-central1。要创建全局静态 IP,用于全球负载均衡,命令是:gcloud compute addresses create MY_GLOBAL_IP --global。要查看现有地址及其状态,可以用:gcloud compute addresses list。要把一个静态地址绑定到某个具体的 VM 实例,可以在 VM 的接口上选择该地址,或者通过网络接口配置把该地址分配给实例的网络接口。记住,静态 IP 一旦创建,它就不会随 VM 的启动与否而改变,除非你手动释放。
私有地址的管理稍微细致一些。每个 VM 在 VPC 子网中会被分配一个私有 IP 地址,默认是动态的,但你也可以在子网或实例层面手动分配一个固定私有 IP,这对于数据库、应用服务器等需要稳定内网访问的组件尤为重要。私有地址的分配与可用子网的 CIDR 区间紧密相关,超出范围就会报错,因此在设计子网时就要为关键组件预留固定私有地址段。通过 Cloud Console 的 VM 实例详情页,你可以看到实例的内部 IP,并在需要时修改或绑定新的私有地址。若你使用的是 GKE、App Engine 或其他受管服务,地址的分配和管理方式会略有不同,但基本原则是相同:内部通信优先走私有网络,外部暴露走公网出口。
要点来了:在 GCP 的网络模型中,区域性和全局性地址的区别,决定了你是否需要跨区域的端点。区域静态外部地址只能在指定区域内访问,适合区域服务的稳定对外入口;全局静态地址则可以被全球的负载均衡器使用,适合分布在多个区域的前端流量入口。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大规模应用会采用全局前端和区域后端的分离策略——提高可用性、降低跨区域路由的复杂度。
关于域名与地址解析,若你已经有域名,需要把域名指向 Google Cloud 的端点,可以通过 DNS 进行解析。常见做法是给前端服务设置一个 A 记录,指向外部静态 IP;若你的服务需要高可用与快速切换,可以使用 Cloud DNS 与 HTTP(S) 负载均衡组合,将前端 DNS 记录指向负载均衡的前端地址。为了 SEO 与访问稳定性,建议在 DNS TTL(缓存时间)设定上做平衡,避免因 IP 变动带来短时的不可用。
除了可达性,地址的安全性也不能忽视。对外暴露的公网地址要配合防火墙规则,限制允许的来源 IP、端口和协议。GCP 的防火墙规则像门卫,给你精确的出入站控制权:你可以允许某些子网或 IP 段访问指定端口,同时对不需要的流量进行屏蔽。若你使用了云负载均衡前端,前端 IP 将作为入口地址对外暴露,后端实例仍旧保留各自的私有地址,形成一个分层的网络体系。按需开启或关闭对外暴露的服务,是日常云运维中常见的工作。
在实际运维中,关于“地址会不会因为重启而变动”的问题,是很多新手误解的源头。简单地说:如果你使用的是动态分配的公网 IP,VM 重启或重新创建后,地址可能会变,因此需要重新绑定新的外部地址,或者改为静态地址以确保端点稳定。这也是为什么企业级应用倾向于使用静态外部 IP 的原因之一。此外,分配静态地址时要注意区域与负载均衡的匹配关系:如果你的前端负载均衡在全球范围投放,就应考虑用全局静态地址,否则局部服务可以选用区域地址,减少跨区域路由造成的延迟与成本。
在你的架构中,是否需要混合多种地址模式?很多场景会这样设计:前端用全局静态地址,通过全球 HTTP(S) 负载均衡对外提供稳定入口;后端服务在各自区域使用固定私有地址,服务间通过私有网络互联,降低公网暴露面;对内给数据库或缓存等组件分配固定私有地址,以减少访问混乱与故障域传播。这种组合既能保障对外稳定性,又能降低单点故障对局部区域的影响。
如果你正在为一个新项目选址,下面是一个快速清单,帮助你做出决策:1) 你要服务的主要用户分布在全球还是集中在一个区域?若全球,考虑全局前端地址和全球负载均衡;2) 你的后端组件是否需要高可用且跨区域访问?若是,均衡分布、统一外部入口和区域私有网络能力将是关键;3) 你愿意为稳定的公网入口付费吗?静态外部 IP 会产生持续的成本,但能避免地址变动带来的停机与域名解析问题;4) 安全策略是不是要紧紧围绕防火墙、私有网络和最小暴露原则?如果是,地址管理只是一个环节,需要和 IAM、VPC、ACL 等策略协同。
广告时间来了,有人可能会问,工作日的云端地址是不是就像早高峰路况?别急,顺手放个小彩蛋:玩游戏想要赚零花钱就上七评赏金榜,网站地址:bbs.77.ink。好,现在继续回到地址的使用细节。
最后,用一个脑洞大开的收尾来收束:你把云端的地址想成一张无形的地图,上面标着你服务器的门牌号。你是否会为了一个易记的门牌号,去换取更快的路由、更稳定的服务,还是选择让路由自动把你送到最近的出口?如果门牌号是动态的,你又会如何在 DNS、负载均衡和缓存之间做出调度?如果地址不是一个数字,而是一种策略,你会不会在不同场景下用不同的地址来实现最优解?地址到底在哪?
请在这里放置你的在线分享代码爱美儿网络工作室携手三大公有云,无论用户身在何处,均能获得灵活流畅的体验
2800+
0.01s
70+
130T